云峰委员的发言——实施兴边富民战略 构建内蒙古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
发布时间:2012-02-17     来源:

我区沿俄蒙边界有19个边境旗(市),辖57个边境乡镇(苏木),土地面积61.9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2.3%;人口约为1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60万,是我区少数民族和草原农牧民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辖区边境线总长约4221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9.2%,其中中蒙边境线长约3211公里,中俄边境线长约1010公里。

沿边地区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我国建设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实施区域;是我国对北开放桥头堡的前沿门户区域;是我国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是我国“十二五”扶贫攻坚、富民强边,构筑牢固的安全屏障的重点攻坚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育区域。沿边地区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无论是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考虑,还是从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看;无论是立足于当前,还是着眼于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沿边地区的发展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一、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依然处在“欠发达”的阶段,“三化”水平还较低,区域间发展十分不平衡。尤其是19个边境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落后于腹地,而且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差、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发育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沿边地区群众对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要求十分迫切,兴边富民的愿望十分强烈。

沿边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突出的制约因素表现在:

1.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2010年,19个边境旗(市)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7%;财政收入仅为全区财政收入的6.75%,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区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的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区总量的10.8%,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区总量的9.09%;对冲边境区域较高的生活成本后,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偏低;沿边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牧林业增收空间小、财政实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2.沿边地区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按照旧的扶贫标准,19个旗(市)中2个是国贫旗,7个是区贫旗;2010年区域内贫困人口约为28.7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脱贫仅为1.85万人。如按新的扶贫标准确定,区域内贫困人口将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草原围封转移后的牧民如何实现移出来、稳得住,富起来的问题十分突出。沿边地区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加快脱贫的步伐,才能实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筑牢我国北方安全屏障的目标。

3.沿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沿边地区由东向西自然条件逐次恶化,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比重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治理、恢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难。当前沿边地区除采取“围封保护、退牧(林)还草”等自然恢复的措施外,由于发展不足、实力有限,主动的进行人工干预,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和草原建设的能力极弱,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目标任重道远。

4.对外经贸层次低、口岸服务支撑能力弱。我区沿边地区口岸经济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大都是以商贸为主,经贸结构相对单一,对外经贸合作的形式较少,开发利用俄蒙资源的领域和规模小,沿边区域尚未形成以出口、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拉动地方经济的加工增值产业体系,对改善和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促进和拉动当地工业经济的联动效应小;口岸建设投入仍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配套、信息化水平较低,通关过货的效率低,公路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对外贸易服务支撑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都直接制约了开放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影响了沿边地区发挥内引外联的枢纽和门户作用,影响了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步伐。

5.沿边地区的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沿边地区工业经济规模小、水平低,2010年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大部分是矿产能源及农副产品等原材料初步加工的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竞争力弱。工业经济整体基础薄弱,对地方财政贡献小、起不到以工富旗、以工活市、以工补农(牧)的经济支柱和引擎作用;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二种资源、二个市场的优势,建立符合沿边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方面还没有明显的突破。

6.沿边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除满洲里市、二连市二个重点口岸城市外,沿边17个旗(市)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公共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差、档次低;三产发育滞后,就业的容纳力不强,支撑工业化进程和进一步服务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不足,边境区域的农牧民还得不到相对腹地区域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二、加快构建我区沿边开放经济带的重大意义

2010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发展站上了新台阶和改革开放处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做出了“内蒙古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向北开放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指示,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国务院在下达的《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兴边富民的目标、任务。

通过对我区沿边19个旗(市)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赋存、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我们认为规划建设内蒙古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应是我区继沿黄沿交通干线重点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国务院两个若干意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进行全区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应是我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升开放开发水平,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双赢、安全高效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的重要基础条件,应是我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应是我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兴边富民的必然选择;应是我区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带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应是建设生态屏障和边疆安全屏障的重要保证;应是沿边和腹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的具体建议

(一)尽快启动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组织力量推动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的建设。构建具有沿边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城镇体系,构建以口岸商贸为依托、以园区经济为支撑、以沿边中心城镇为后盾环境友好型的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

(二)继续加大口岸建设和沿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沿边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口岸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的空间,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发挥以城养市,以市活城,以贸兴区,以商聚人,促工富区,以工哺农(牧)的城镇功能,使开放开发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的活力、实力不断增强,在扶贫攻坚上也能真正做到财政有能力、扶贫有载体、脱贫有空间、致富有途径。

(三)进一步创新和拓宽与俄蒙合作交流、开发建设的模式及领域。继续加大政府间深化交流合作机制的建设力度,使对北开放获得更加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宽广的合作空间,不断提升合作交流的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相邻省区在沿边开发开放方面的合作互动,以优惠政策和区位、资源优势,吸引全国各地参与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

(五)按照“园区集聚、特色鲜明、龙头带动、产业配套、功能齐备”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沿边区域内初步成型的利用俄蒙进口资源和沿边区域矿产资源进行加工升值的工业经济园区的建设步伐,

使工业园区经济尽快形成规模,发展成为沿边重要的经济支撑。

(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坚持面上保护和点状开发、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办法,在不断巩固草牧场围封转移战略成果的同时,加大口岸城镇及周边、边境中心城镇及周边、工业经济开发区及周边、资源开发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主动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建设,开发一点,改善一片,力争做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同步、美丽和发展双赢,使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通过构建我区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务院“两个若干意见”,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开发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内引外联的枢纽作用,把沿边区域建设成为我国对北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建设成为外引内联、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建设成为充分利用俄蒙资源和沿边区域资源的国家战略性资源的支撑基地;建设成为沿边区域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兴边富民的先导区;建设成为沿边区域新的特色产业集聚带、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成为我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与边疆和谐稳定的安全屏障。



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

主题词:兴边富民 沿边开放开发 建议